当前位置: 首页 >> 督导工作坊 >> 正文

督导之声第1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5-07 [来源]: [浏览次数]:

教学提升永不止步
唐德海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一学期来,在学院听的课程中,有优秀、良好和中等三个层次,没有看到不及格的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学院教学的总体情况是合格的、正常的,反映出学院长期抓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已经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关于课堂教学中一些好的方面将不再赘言,下面只谈一些需要改正和加强的问题。
    问题一,教师的课程理解水平亟待提高。关于课程理解水平,学院所有教师包括管理部门均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核心问题。课程理解水平高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测。第一个观测点是课程文本的理解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到位,绝不是一日之功,可以说,走上高校课堂的每一节课,授课教师都走在理解的路上,只有层次之分,没有终点。课程理解层次比较低的是“照本宣科”,这种现象比较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彻底杜绝照本宣科开始;比“照本宣科”高一个层次是文本“熟练精通”,表现为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内容,显得胸有成竹,具有打铁腰杆硬的特征;高层次的课程理解是“科学艺术”,科学的课程文本理解是让学生学得轻松,艺术的课程文本理解是让学生学得愉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所有教师来说,这种高水平的理解永远走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第二个观测点是学生认知发展及其程度的理解水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最起码的一点,必须对教学对象做出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一般兴趣和需要。严格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一般的兴趣和需要,还要懂得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熟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教学设计,知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个问题该问,哪个问题不该问。第三个观测点是课程性质与特征的理解。课程性质与特征的理解,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理解课程的功用。课程的定性决定着课程的功用。理论类课程的主要功能是知识传承,实践类课程的主旨是发展能力,素养类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法类课程的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方法并运用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样是《高等数学》课程,定性为理论类课程的《高等数学》与定性为方法类课程的《高等数学》,课程的组织实施就大不一样。二是要理解课程的属性和特征。在高等学校里,学科林立,隔行如隔山,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特点,就是各学科都有自己独具与鲜明的学科特征,按照学科的特殊性进行教学,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半功。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连自己所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学科特征都不清楚,怎么能站稳高等学校的讲台。
    问题二,教师的师性水平亟待修炼。教学过程是育才和育人的统一过程,我们平常讲的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是教师修炼与修为的外在表现,包含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对师生关系、对课程、对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称之为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课程观、发展观等等,也就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名教师,有无自己的教育哲学,从大处讲事关教书育人职责的担当,从小处说是教师有无自己独特教风的问题。教师的师性水平高低,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显见,并非无法感知、判断的“黑箱”。以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很多高校教师都采信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姑且不论这三维目标的厘定之于基础教育是否科学、准确,但将其照搬到高等教育就有失考究了。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定向教育。专门化和专业化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这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将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套用到高等教育显然不合适。又比如,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头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是巧妙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润物细无声,正能量满满并效果显见;低层次的教学是强拉硬扯甚至无中生有,课堂教学极为庸俗低劣,正能量不足且负面影响颇大,这不仅糟蹋了高等学校的课程及其组织实施,也透支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价值和影响力。
    问题三,教师的课程呈现水平亟待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呈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的聚类分析,可以归结到四个方面。第一,有声语言的呈现水平,包括声高、语速、振幅、吐字、音色、用词、表达等要素。第二,肢体语言的呈现水平,包括服饰、姿态、位置、手势、眼光、面部表情等。第三,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传统上,课程呈现主要是讲授和板书,实验、实作、观摩等手段也是常用的课程呈现方式,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呈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地跃进,网络、手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已经深入课堂,成为课程呈现不可忽略的媒介。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要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呈现水平,更要与时俱进,紧跟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提升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呈现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不等于落后的,现代的不代表先进的,选择什么方式来呈现课程,必须遵循最优化原则,找出与课程内容最适宜、与学生经验最容易、与教师教学最擅长、与环境条件最匹配等四个要素之间的合力与焦点。
    问题四,师生课堂协同水平亟待升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包括组织、引领、引导、协助、帮助、指导、答疑等具体环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检验的唯一标准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到位,学生就学得快,学得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反之亦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学的方面看,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只能通过教师的“主导”而发挥作用,离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主体作用发挥的“自变量”,教师的主导也只能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而起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协同共进发挥作用的过程。

[1] [2] [3] [4] [5] [6] 下一页